WFU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談學術、臨床需求、與商業的愛恨糾葛





作者:林佳緯醫師


我碩士班的學分已經修得差不多了,(成大規定30學分)
終於不用過著週三下午、週四整天瘋狂搶學分的日子,
但我每週四還是會回成大參加seminar
(其實因為也是必修學分XD)
解釋一下,Seminar是所上研究生們依次序報告自己研究題目與內容
讓所有研究生交流討論,
一方面給自己壓力、一方面看有沒有新的點子被激盪出來。

我覺得醫學工程是一門很特別的科學,
它談工程在醫學上的應用,
但我更覺得它是醫療人員與工程師的橋樑。




現代醫學發展至此,有誰能否定工程師的貢獻?(或醫學工程師)
沒有工程師,誰能開發出電腦斷層、核磁共振,
以及千千萬萬醫療所需的器材與材料?
因為醫師想到用內視鏡的方式來幫病人開刀(引用自小志志醫師好文)
後來將治療的觀念做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現在不用心導管治療冠心症、不用內視鏡開膽囊炎、不用關節鏡開十字韌帶重建
大概會被認為是上古時代的醫師吧。

雖然工程師的角色重要,但科學是一點一滴的進步
所以學術面還是需要研究所裡的教授、研究生們,
針對一些基礎科學做研究,作為相關應用的基石。
我們醫工所範圍很廣,橫跨了基礎和應用
每次聽seminar,從基礎到臨床應用都有
但經過這兩年碩士班洗禮,我漸漸產生一些疑惑。

我看一些老師指定給同學的研究(學生通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第一個疑問是:要解決臨床什麼問題?
因為有時候我才疏學淺,真的無法跟臨床問題做連結。
但是當同學報得天花亂墜,我幾乎確信研究的impact factor應該會很高 XD

另外一些研究看起來是想解決臨床需求,
但我不確定是否跟臨床醫師有很好的合作?
例如一個同學想做一種scafold,可以在37度C以上從液態變固態
因為液態能夠用注射的方式打入人體,打入後又凝結在病灶處
以方便「關節鏡下使用」,將PRP等物質送到病灶處。

同學說:
「這樣一來可以方便關節鏡下送入人體,體溫下又能凝固」

我只問同學一個問題:
「你知道關節鏡手術的時候一直都在沖水嗎?水溫應該是低於37度C......」
簡單的說,學生的想像常常不是真正臨床的狀況。


另外像我們團隊所開發出來的prototype,
解決某個臨床需求、有生物力學佐證,但是談到一跟老師講到商業化時,
老師往往就會覺得彆扭、無所適從;
讓我瞬間有「學者不能跟商業扯上關係才不會low掉」的錯覺
可能要改成「商人從事學術研究」才能使人尊敬吧 XD

也有醫師提出臨床需求跟解決方案,老師用實驗方法印證可行性,
我卻很難想像產品怎麼做?製程似乎很困難或昂貴?操作是否夠簡單讓新手醫師也容易完成?
還有,市場有大到能賺錢嗎?(或者能讓公司活超到B輪募資)
我頂多只能確定paper的impact factor會不錯吧 XD

簡單的說,學術可能與臨床需求脫勾
即使學術上可能提出解決臨床需求的方案,
卻可能欠缺商業方面的思考,所以也很難做出產品
而業界也很難將學術與醫療需求同時兜起來
(醫師通常很難搞......老師為了避嫌有時也是)
所以學術上做著impact factor高的研究,
臨床上用著國外做出來的產品(或抄襲致敬的國產品)
業界只能做出國外已經有的產品,靠改進品質或價格取勝。

我看著碩一新生上台的報告,帶著青澀又確信實驗一定有好成果的表情
卻輕輕嘆了一口氣......


學術、臨床需求、商業,三者能力缺一不可,
在醫療器材的創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這是我的觀察。

例如Stanford biodesign program洗禮過的iXensor,
三位創辦人分別是業界CEO、醫師、工程師
做出超讚的產品,還進軍德國



這告訴我們,只坐在辦公室、研究室、門診或開刀房,都不夠。

(所以我準備要走出去了 XD)




延伸閱讀:

初學biodesign course一日速成:緣起

醫糾法後,年輕醫師何去何從?